● 技术培训学校和质量控制
在上世纪50年代,新成立的电装公司通过使用标准化和质量控制这两种方法渐渐在汽车电气化部件这一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电装的管理层认为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获得美军的采购合同等方式,是电装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从丰田汽车继承而来的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也为电装在成立初期树立好的口碑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那个年代,汽车领域的先进技术都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手中,而电装的领导层也意识到虽然目前电装并没有很好地技术储备,但未来零配件的发展方向必然将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所以电装希望通过对外合作协议来改善标准化技术、获得技术知识,扩大产品线,而他们的目标,则放到了当时拥有很多先进技术的德国巨头博世集团。
1953年,电装与德国博世签署了一份为期3年的关于生产电子零件、燃油喷射泵和火花塞的技术协议,从此,通过从博世那学到的技术知识,电装的产品线逐渐扩张为包括汽车空调、发动机调节设备和燃油喷射系统等各个领域。
通过与博世的合作,电装看到了自身与德国巨头在各方面的差距。此时拥有资金的电装意识到公司对技术人员的缺乏,尤其是懂得先进机器操作及外语沟通能力的员工。在1954年,富有远见的电装领导层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投入资金开设了电装技术培训学校。这是一个经过日本政府批准的内部初级专科学校,专门为电装公司培养会操作先进机器且技术娴熟的员工。这一举动也为电装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的人才,为电装公司接下来的迅猛发展快速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50年代末,电装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0亿日元,相比1950年时提高了23倍,此时的电装已经初现大企业的雏形,而持续良好的销售状况则为电装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为60年代的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进入60年代,电装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也首次得到了回报,在1961年,电装获得了戴明质量控制奖,这是世界质量方面的三大奖项之一,也是日本国内质量管理领域的最高奖。
- 开始扩张的60年代
1966年,对于电装公司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销售额的持续增长令电装有了进军海外的勇气,而由于对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市场供给链的兴趣和越来越多的日本产汽车出口到美国,电装迈出了在海外的第一步,在芝加哥和洛杉矶分别成立了分支机构,这也是电装在日本以外的第一个分部。与此同时,联络办公室也在纽约和蒙特利尔投入使用,电装开始布局北美市场。
所以在60年代中期,电装开始丰富自己在汽车自动化方面的产品线,包括电动座椅和电动车窗的电机、自动车门锁和机械巡航控制系统都相继出现在了电装的产品目录中,从这些产品的诞生可以看出电装在研发方面的改变,逐渐开始在汽车舒适性配件上有了成果。
电装产品数量和销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60年代中后期,直接使得电装在60年代的十年间销售额增长的速度达到了8倍,年销售额达到了900亿日元。
● 电装的扩张和越来越多的产品目录
1971年,电装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电装洛杉矶公司,组装和销售空调,以及进口和销售重新组装的电子汽车配件和火花塞。从1972年开始,电装陆续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国家开设子公司,作为对日本国内越来越严厉的法规的回应。
随着电装与美国汽车制造商的业务迅速增长,电装在北美也开设了更多的进口和销售子公司。1972年,电装加拿大公司在多伦多成立,3年后,电装销售公司在底特律成立。1973年,电装第一个欧洲子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成立,负责进口和销售空调及空调压缩机。
时间刚迈入70年代,美国国会突然通过了当时最严苛的环保法案“马斯基法案”,这一法案对当时的美国三大车企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国肌肉车文化戛然而止,而整个美国汽车行业也都在为追求符合马斯基法案的排放水平而努力。随后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些连续的事件使得电装意识到燃油经济性在未来汽车领域的重要性。因此,电装重新将研发的重点放在了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上,以满足即将到来的严苛排放水平,最终开发并生产了发动机ECU(控制系统)。
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善于制造小排量发动机的日本车企在美国迅速站稳了脚跟,也让电装成为了赢家,新产品的开发与投产除了为电装公司带来了声誉上的提高外,也为公司的销售额带来了增长。与此同时电装公司推出的产品也帮助体型更小、更节约燃油且更便宜的车型发展,这样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市场对电装公司的零部件需求。
1970年,电装与丰田共同推出一个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而更多的电子控制系统也相继推出:包括点火提前系统、爆震控制系统和怠速控制系统等。以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新的点火器、调节阀和速度传感器。
截止70年代末,电装公司有近8.4%的净销售额来自海外市场,七十年代的销售额相比六十年代提高了500%,超过了5000亿日元。在汽车空调和加热领域,电装的产品带来了最大的销售盈利,接下来则是电子零部件的销售。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