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线讯:2011年11月,我国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了首次“太空相拥”,标志着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国人在为之自豪的同时,也对众多航天科技产生了兴趣。事实上,航空航天领域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先进科技已在汽车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上海大众斯柯达旗舰车型昊锐就是大量采用航空航天科技的一款领先技术座驾。
航天材料与热成型技术让昊锐“身轻、体坚”
传统的汽车为了保证其应有的强度和坚固性,都是采用重量较高的钢材做车体,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是,工程师们不得不通过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来克服汽车本身的自重问题。在汽车减重的同时保证车身的坚固和安全,成了很多汽车生产商共同面对的技术难题。
航空航天科技领域中的高强度轻量化材料的应用、热成型工艺、激光焊接技术等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但由于制造成本的问题,这些技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只局限在少数的高端豪华车上,而在上海大众引进德国大众世界一流的生产线之后,诸多在航空航天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在斯柯达昊锐等车型上都得到了大规模的集中应用。
首先是在车身材料的选择上,昊锐采用了来自德国大众的HSB(High Strength Body)高强度车身,这种车身在开发时参照航空航天材料的应用和设计,充分考虑了车辆安全性、舒适性、低能耗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在最大程度保障车身碰撞安全性的前提下将轻量化作为重点,更进一步地节省油耗,减少排放。昊锐HSB高强度车身采用的很多超高强度材料在常温下不容易成型,而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热成型工艺化解了这个难题。在这种国内极少数厂商采用的高端技术支持下,昊锐世界顶级安全标准的HSB超高强度车身上使用的高强度钢材比例达73%,超高强度钢材比例高达11%。在碰撞事故发生时车身的受力区域——车顶边框、中央通道、门槛、车门、保险杠支架等处,昊锐均采用了超高强度材料,有效提升了整体车身的强度,配合车身上的碰撞吸能区域,在碰撞过程中保证了乘员区的稳固,将车内成员可能受到的伤害降至最低。
此外,被很多人所熟知的大众久负盛名的激光无缝焊接技术,更是航天航空科技的技术延展。很多飞机结构采用的铝合金材料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即高强铝合金),激光焊接技术的采用使其避免了传统熔焊技术所导致的晶间裂纹,这种技术在昊锐制造过程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采用激光焊接技术之后,昊锐车身的结合精度达到了分子级别,车身的刚度及强度得到大幅提升,减少了车身在运动形态中的变形,使得行驶舒适性、稳定性得到了极大地保证,震动和噪音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车顶无焊缝,外观更加平滑,增加了车身的流线视觉效果,尽显昊锐的优雅流畅车身曲线之美。
可以说,正是在航空航天科技技术的支持下,昊锐才能最终锻造出一副“身轻、体坚”的高强度轻量化车身。
航空智能控制技术让昊锐更“聪明”
航空航天技术除了在材料和汽车制造加工领域中应用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汽车的声控操作、自动提供信息、电脑协助导航、自动控制车速和自动安全报警等方面,而这些新技术大都是源自于航空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比如在昊锐上得到应用的先进的CAN-BUS技术、PLA智能泊车辅助系统、车载GPS导航系统,都是由在航空航天领域上广泛应用的技术演化而来的。
在飞机以及航天飞机、飞船上大量采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会通过对飞机、飞船自身的状态,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尤其是很多战斗机在过载达到了极限或者发动机出现故障、操纵系统突然失灵的时候对飞行员进行警告,提醒飞行员跳伞,并适时启动故障处理模式、调整飞行姿态。这种智能控制技术演化到汽车上就是昊锐所采用的先进的CAN-BUS技术。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昊锐以数位控制取代传统电路来控制全车电脑系统和电子装备,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同时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使控制更加快速精确。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整车线束数量精减为原来的1/3,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全车上共采用了动力、舒适、信息娱乐、仪表和诊断等5套CAN总线,集中控制全车的电子电器设备,实现了全车信息即时共享,并可对电子系统的错误进行数据分析,也便于新电子系统的拓展和加载,使得用户对车辆状态的判断更为直观。
除了先进的CAN-BUS技术,昊锐采用的倒车雷达以及PLA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同样是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系统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中的应用。雷达曾经是很多军用飞机的专用设备,昊锐全车系装备了后部倒车雷达,并在高端车型上加装前部倒车雷达,前后倒车雷达各装备4个数字式PDC传感器,与传统模拟式倒车雷达相比,自侦测数字式倒车雷达具有检测距离准确、误报警少、盲区少、稳定性强、系统自检功能完善、监测区域广等显著优点。与此同时,昊锐搭载的PLA系统不仅包含了8个PDC传感器,还有2个PLA传感器,与先进的智能化技术结合,昊锐能够在车主开着车以30km/h以下时速经过一列车辆,且侧面与其间距保持在0.5-1.5m时自动检测两侧外部空间,如果空间足够泊车,在提醒驾驶员挂入倒档之后,系统会按照事先计算好的轨迹控制自动前轮转向,无需驾驶员操纵方向盘,只需按照提示进行前进倒退就能自动将车泊入车位。
不仅CAN-BUS技术和PLA智能泊车辅助系统,GPS导航系统更是航空航天科技在汽车领域上广泛应用的技术,GPS导航系统原本是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昊锐所配备车载GPS智能化电子导航系统能为驾驶员实时导航,不仅准确标明即时位置,而且还可以选择最佳行驶路线,绕开拥挤路段,快捷到达目的地,从而提高综合行车效率。
可以说,正是航空航天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大量应用,让昊锐变得更加的“聪明”,使得众多的消费者在用车过程中也更加的便捷、省心。
集控化操作模式让昊锐操作更加人性化与便捷
随着汽车功能的越来越复杂,面对中控台和仪表上诸多的按钮和各种行车、娱乐、导航、舒适性等控制设备,很多汽车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忙乱的情况,而在昊锐上你完全不必担心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昊锐采用了在战斗机上广泛应用的集控化操作模式和独特的座舱布局设置。
飞机座舱是飞行员的工作场所,而汽车座舱则是车主驾驶汽车的环境,合理的布局设计可以提高飞行员和汽车驾驶员的工作与驾驶效率,确保飞机和汽车的工作安全,同时还为飞行员和汽车驾驶员提供舒适性的驾驶环境。此外,飞机和汽车的操控设备也要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理特性和操作习惯,如战斗机的驾驶杆上集合了操纵驾驶、多种武器(导弹、火箭、炸弹、机炮)发射按钮,使飞行员在操纵飞机的同时,手不离驾驶杆就可以完成机动、瞄准、攻击、发射等多种动作。同样,昊锐的ICC多元功能集控式方向盘就借鉴了飞机上的驾驶杆设计理念,集成了电台和唱片曲目的选择、蓝牙手机的免提通话和音量调节功能、定速巡航按钮等众多先进实用的功能,所有按键都遵循人机工程学设计,触手可及,操作便捷,让驾驶员手不离方向盘就能实现多种功能的操作,保障了行车安全和诸多功能操作的便捷易用性。
航空线控驾驶技术让昊锐驾驶更轻松
除了才材料、制造、设计上大量采用航空航天科技之外,昊锐同时还应用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航空航天技术,线控驾驶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领先科技。线控飞行已经在航空领域成功应用近40年了,转向民用领域却只是近些年的事情,线控飞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飞行员的操作,从而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强度、缓解了疲劳,并把飞行员从高度紧张的驾驶状态解脱了出来。这种技术在昊锐身上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其采用的E-Gas电子油门、EPS电子精确控制动力转向系统、GRA定速巡航系统上。
昊锐采用的电子线控系统大大地取代了汽车和驾驶员直接的机械连接,采用电子线控技术的E-Gas电子油门是一种实现发动机精密控制的执行机构,统一协调和管理汽车各方面对发动机扭矩和输出功率的要求,当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时,就传送了一个油门踩踏深浅与快慢的讯号,引擎监理系统会接收和解读这个讯号,然后再发出控制指令要求节流阀依指令快速或缓和开启它应当张开的角度,使发动机在每一工况点的运转均达到排放和油耗以及行驶性能的最优组合,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行驶性能和安全性。采用这种电子线控技术的E-Gas电子油门,不仅精准与快速,而且非接触式传感器还有不会有机械磨耗的问题。
此外,昊锐采用的EPS电子精确控制动力转向系统同样是线控驾驶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演化之一,这种主动式转向系统通过CAN数据总线接收行驶速度、方向盘转动力矩以及方向盘转动角度等数据,做出最佳的反应,这种先进的线控驾驶技术应用不仅故障率低、能耗低、噪音低,还能够根据车速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助力,大大提高了驾驶和转向的稳定性,低速时轻便,高速时更安全,实现了操控、舒适与安全的完美结合。
与此同时,如今很多高端车型上使用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和预碰撞安全系统以及车道分离警告系统也源于宇宙飞船(或飞机)中飞行员借用电脑控制飞行的技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工程师们就开始使用计算机来控制宇航员的飞行,现在,这些技术也在昊锐上得到了部分应用,其GRA定速巡航系统就是一个例子。昊锐采用的GRA定速巡航系统能够在按司机要求的速度合开关之后,不用踩油门踏板就自动地保持车速,使车辆以固定的速度行驶。采用了这种装置,当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行车后,司机就不用再去控制油门踏板,不仅减轻了疲劳,还减少了不必要的车速变化,大大降低了油耗。
事实上,正是得益于这些看似简单,却充满神奇的航空航天线控驾驶系统的应用,昊锐才最终成为众多车主极为青睐的“全能座驾”,不仅驾驶舒适、极具操控性,而且在经济性上表现也极为突出。
总结: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我国航天科技的进步,而以昊锐为代表一批高技术智能车型则真正将这些领先的航天科技最终带入了我们生活之中。无论是材料、制造还是设计、操控上,昊锐无不体现了航空航天技术在汽车这种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工具上的应用。实际上,在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史中,航空航天领域中的科技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相信随着这些先进科技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未来人们的有车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